游戏和化妆品

一直想聊聊性别刻板印象这件事。这两天因为学伴的新闻,又想起来了。

但是让我们从一则旧闻说起:Cherry中国在儿童节做活动抽奖,奖品游戏和机械键盘,然而抽奖仅限男性;引发批评后官方暴烈回应:你可以抽小仙女送粉红口红,为什么我就不能抽小王子送机械键盘?

我看到这个评论的时候是有点惊讶的。在我看来Cherry中国的错误有很多呀:比如说化妆品会有男性品类和女性品类,可是游戏用机械键盘作为一个中性的产品,并不是男性的专利。所以抽奖机械键盘给男性用,难免有“机械键盘的目标群体是男生”的意思,女性玩家觉得受到忽略与冒犯理所应当,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或许游戏机械键盘的用户男性更多;但是这件事情和男女用户的比例其实关系不大:抽三位小仙女送卫生棉条大概不是很会惹公众生气,可是虽然工程师群体男生占多数,哪个品牌如果选男生送电烙铁,恐怕仍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进一步说,未必所有针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商品都是源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需求。就拿常见的粉红颜色的女性用品说好了:其实20世纪前,女性和男性并没有偏爱的颜色:而在人们开始把性别和颜色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男性被认为更适合粉红色,而女性更适合蓝色。因为“粉色更加确定和强大,而蓝色更加纤弱和精致”。这个趋势到40年代才由于商业细分目标群体的需要而改变:厂商开始选择制造粉色的女性产品和蓝色的男性产品;这并不是因为两性意识到自己偏好的颜色不同 – 事实上,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两足直立行走的人类都更喜欢蓝色,而粉色并不那么受欢迎。然而,区分男性和女性产品是有利可图的:女性产品往往比同样功能的男性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 最明显的例子是女用剃须刀和男性的其实没什么区别,但是比男性的剃须刀贵 —— 这就是所谓的粉红税

商家赚钱当然没有什么错。可是这种针对性别的营销,无疑是一种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肯定:女性就应该更喜欢购物化妆;而男生就应该更喜欢写程序打游戏 —— 而这种带有性別偏见的表达几乎随处可见:爆红的视频里形容快递区“是交大女生最集中的地区”;送女性的礼物颜值最重要;男人的浪漫是摩托机械,女人爱护自己最重要的却是让自己打扮得美丽;不一而足。

强调这种刻板印象的可怕在于,虽然这些印象本来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导致的,可是一旦形成,性别偏好却往往有自我强化和排他的趋势:在游戏或者程序员这类亚文化的话语中,往往默认参与者的性别:不管是 “程序员的女朋友是笔记本和右手” 的笑话,还是“无兄弟,不篮球”的口号,二次元世界里女性巨大的胸部,或者是带有强烈男性向色情色彩的直播文化,都毫无疑问的宣告着:这类活动是男性的活动。而这正是Cherry MX广告事件最让人不爽的地方:面对一个对女性十分非常不友好的社区,它不是追问“我能做什么”,而是厚颜无耻的说,你看,你们女性本来就不喜欢机械键盘嘛,我又有什么错呢?

如果说颜色键盘或是购物只是小事的话,刻板印象还往往跟两性的所谓优势联系在一起:男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阳刚和决策工作,而女性更适合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比如说在50年代,女性被认为天生更适合做程序员,因为这项工作跟计划晚餐没什么不同:要细致,要有耐心,要考虑周全。这样的偏见认为男性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和荣誉;而女性则应该选择做“更愉悦的工作”来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 这并不是什么十九世纪的古董言论,是前Google员工那篇充满争议的备忘录的节选;类似的言论简直随处可见,比如女生往往会被鼓励做更稳定的工作

结果是女性的成绩往往会被系统性的低估:不止一个我的中学老师 —— 也不止我的中学老师 —— 试图用这样的句子鼓励男生:“女生现在厉害,将来就不行了” (大学里女性比男性成绩好,毕业率高,也更少退学);女司机开车比男性出色,却日常是吐槽的焦点。女程序员写的代码比男性更好 ——  reviewer不知道代码是女性写的的情况下。美国众议院平均来说女性候选人的资历男性更好,当选的概率却差不多。

女性在亲密关系中往往被描述成依赖另一半的一方,照顾家庭更是被看作是女性天生的职责。对高学历女性的报道往往离不开“美女”和“老公”“孩子”;上海交大官方微信号宣传年级第一也离不开“软萌外表”;俞敏宏告诉我们好妈妈是家庭的首席教育官,爸爸不要抢;而就算女性赚的钱占到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家务活也往往是女性承担更多。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我和女性朋友出去吃饭同时要买单,几乎账单永远会递到我的手上,不管在哪个国家。

想知道刻板印象有多严重?以下是一篇交大辅导员写的情感指导文章的片段:

“只要不是极品男,极度自卑,极度邋遢,极度自负,都会收获和组建美满的家庭。”

“女生要着力培养自己的“善良之美”、“信任之美”、“独立之美”、“孝顺之美(男孩心中一般都有底线,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决不允许女孩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同时要保持“体形之美”(面貌终会衰老,皮肤不那么白皙也没关系,但体形很重要。现在很少有男孩喜欢胖妞)。“

让我们回到开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伴这个新闻,正是一种刻板偏见的反映:因为认为两性关系中女性一定是依赖男性的,女性找外国男性交往,往往会遭到更多的荡妇羞辱——是为了虚荣,经济,不知廉耻。而男性跟外国女性交往,往往不会收到同样的审视。

在对“男性视角”的抨击里,我们也能找到性别刻板印象的足迹。比如说,常被抱怨的“不解风情的钢铁直男”的形象,往往是一个什么事都要认死理,不懂得异性的暗示,对购物和化妆品一窍不通的男性。而这样的抱怨,映射着女性就应该是更情绪化而更少逻辑,更在意外表仪容,需要男性理解自己暗示来照顾自己的形象。所谓“直男的反面是温柔总裁”,虽然是抱怨男性不理解女性;可是这里男性和女性仍然是骑士和被保护者的关系,女性独立的美丽和男性选择的自由都难以在这样的话语中寻觅。

刻板印象并不全是负面的,可是那些看上去正面的刻板印象,也未必就真的有助于两性平等:女性一般会被认为是受人喜爱而诚实的,所以往往人们会容忍不诚实或是不受人喜欢的男性政客,却会拒绝类似的女性。刻板印象对男性的影响也一样糟糕:他们要为自己是“娘娘腔”的形象发愁,情感里要有很强的“求生欲”,更要有上进心,撑得起来家。还要面对很多行业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社交焦虑 —— 结果更大的压力就是更短的人均寿命和更高的自杀率。回忆起来,我也不确定我最初选择工科,有多少是因为“理工科才是男生的浪漫”的偏见呢。

那么聪明的你告诉我,当一个女性想做程序员,她要面对着默认受众是男性的文化,面对着认为女性不适合这份工作的偏见,面对着成绩被低估的风险,面临着家务和养育子女的压力 —— 女程序员少真的很奇怪吗?

那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 比如拒绝买Cherry中国的键盘;呼吁公司实施平权的政策;要生育的男性朋友可以请满你的产假。但是我们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是拒绝刻板偏见的语言和思维:

不要说“马云爸爸抓住了少女的心”——因为淘宝不是女性的专利;不要在技术文章里开给女性献殷勤的玩笑,因为读者本来就可能有女性。更不要觉得在专业会议上的女性是献殷勤的对象还洋洋得意。男性不见得理性冷静,女性也不见得擅长体会情感。男性的职责不是赚钱养家,女性也不一定就要貌美如花。让我们思考那些所谓的两性的区别是事实还是迷思,让我们庆祝女性的独立和理性,也鼓励男性的情绪和冲动。

那这不是歧视就喜欢化妆品就想回归家庭的女性吗?

不是。这只是拒绝假定女性天生就应该喜欢化妆品,就适合回归家庭而已。何况这个世界不缺少想回归家庭的女性,相信那个喜欢打游戏却害怕开麦就会被骚扰的女孩子更需要鼓励和帮助。

为什么对语言这么纠结?重要的是改变现状而不是语言。

重要的是做对的事。如果是对的,为什么不做呢?我们或许没有太多力量可以改变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少说几句错话。

因为改变语言是改变现实的第一步。语言影响也反映思想 —— 当我们说程序员都秃顶的时候,就在强化程序员应该是男性的偏见,就在为一个男程序员是常态女程序员是少数的现实添砖加瓦 —— 不管多少。明明可以选择解决问题,为什么要选择成为问题呢?

我说无兄弟,不篮球只不过是习惯而已,不是说我就歧视女性。

因为语言的含义是听众确定的 —— 我脑海里想什么并不重要,我说出来的话才更重要。

更何况,或许使用这些语言本身只是约定俗成,不代表着什么,但是拒绝这样的约定俗成却承载着特定的含义;它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对性别并不公平,也表达着我们意识到并且试图改变这个问题。而支持和关心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太多,而是弥足珍贵。

我们离性别平权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假装一切如常。


Also published on Mediu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